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新财观 |绿色金融迈入深水区重要阶段 浅谈2023年呈现的十大发展趋势

2023-08-30 14:25:00 来源:新华财经

作者:申万宏源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龚芳,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资深高级研究员袁宇泽

题:绿色金融迈入深水区重要阶段浅谈2023年呈现的十大发展趋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华财经北京8月30日电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助力双碳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下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随着绿色金融纵深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在绿色金融迈入深水区的重要阶段,2023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将呈现十大重要趋势。

一是绿色金融成为缓解债务压力的新抓手

绿色专项债缓解地方债务风险,兼具市场实践基础和长期发展潜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截至2023年7月19日,已下达专项债额度3.7万亿元。财政部强调2023年要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扩张专项债成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抓手,而绿色专项债相较于传统的专项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截至2023年6月30日,我国仅有20只地方绿色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累计148亿元,但随着绿色金融快速发展,考虑到绿色债券的突出优势,地方政府可能将更积极地考虑发行绿色地方政府债。

绿色债券有助于缓解房地产行业融资危机,房地产行业绿色融资迎来“窗口期”。2023年房地产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从发展情况来看,境外房企绿色债券规模不断增大,截至2022年1月末,内地房企境外共计发行美元绿色债券47笔,债券余额约达142亿美元。与此相比,境内房地产绿色债券融资尚处起步阶段,发行规模波动上涨幅度有限。从未来趋势来看,房地产行业绿色融资正在加速迎来“窗口期”,政策愈来愈重视绿色建筑发展。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多个地区推出具体的绿色建筑激励措施和资金保障,而且绿色债券在准入条件、融资期限、发行利率上的优势也有助于房企缓解资金压力。

二是境外资金持续加大在我国的绿色配置规模

2023年,境外资金持续加大在我国的绿色配置规模,我国也在积极引导境外资金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2023年第一季度非金融类美国企业共发售约60亿美元ESG债券,比去年同期下降至少50%,而2023年1月香港政府发行57.5亿美元等值的美元、欧元及人民币的“三币种”绿色债券,吸引超过360亿美元等值的全球认购金额,创亚洲有史以来最大ESG债券发行规模。

与此同时,我国绿色金融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在持续升高,截至2023年8月,面向境外发布的中债-工行绿色债券指数仍在持续攀升,2023年上半年,中资主体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190亿元,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投向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

三是转型金融有望成为我国实现绿色金融赶超领域

随着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逐步清晰,气候金融是绿色金融内涵的外延,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共同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撑,内涵的不断丰富深化有利于缩小境内外绿色金融的发展差异。近年来,我国在气候投融资方面不断发力,侧重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绿色项目开发,缩窄与发达国家的项目差距。

转型金融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目前市场规模相对偏小。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我国能源体系高碳特征明显,高碳主体所属行业占经济活动的总量远远高于纯绿行业,促使转型金融所涉及到的融资量可能会远大于纯绿金融的融资量,规模优势有望推动转型金融成为我国实现绿色金融加速赶超的重点领域。

四是信息披露将成为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

政策文件集中发力,金融业信息披露绿色效益显著。绿色金融标准指引建设成效初显,发债企业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有望进一步规范。2022年《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自律管理的通知》《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等多部文件针对发债企业、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未来,绿色债券发行企业以及央国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将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对于发债企业而言,绿色债券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与外部认证评级是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的基础,也是解决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保障。对于上市企业而言,提升环境信息披露力度有助于企业提高对环境治理问题的认识,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治理机制,从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

五是碳市场运行延续全面“扩容”主旋律

CCER有望于2023年重启,延续2022年的“扩容”主旋律。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为“CCER”)的重启工作稳步推进。从市场建设来看,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国家级交易所将承接全自愿减排的碳交易,积极完善CCER的基础设施,于2023年5月开发完成CCER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具备接受主管部门验收的条件;从制度建设来看,生态环境部于2023年7月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加快确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基本管理制度和参与各方权责,统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步推进项目开发指南、审定与核查规则、注册登记和交易规则、方法学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研究。

六是绿色债券溢价推动形成融资比较优势

绿色债券溢价逐步凸显,投资者对绿色债券投资热情提升。绿色债券相比于普通债券,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和环境效益,投资者愿意以低于传统债券的收益率接受绿色资产,实体企业能够利用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取绿色发展资金。值得关注的是,欧美地区的金融绿色溢价正在消失,传统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差异逐渐缩小,但我国金融绿色溢价短期内不会消失,一方面,当前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技术升级尚未进入成熟期,实体绿色溢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退,亟需通过金融绿色溢价弥补实体绿色溢价,增强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投入的动力;另一方面,绿色激励政策仍处于“强引导”阶段,绿色债券发行环节日趋规范,发行规模稳步上升,投资者的绿色债券投资热情为金融绿色溢价的存在提供支撑。

七是绿色信贷仍是绿色金融主导服务产品

2023年绿色信贷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规模增速逐渐放缓。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产业在经济体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与之相对应的贷款需求在整个银行的贷款需求的结构中随之上升。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27万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由2021年3月的7.2%上升至2023年6月的11.7%,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随着绿色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自2022年底,绿色信贷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22年9月达到最高增速41.4%后回落,在2023年上半年维持38%左右的稳定增速,预计后续绿色贷款增速在放缓的趋势下仍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高于平均贷款增速。

八是地方城商行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落地

全国各地推出多个“首单”“首例”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产品内容不断丰富。在产品创新上,一方面,绿色信贷产品在传统绿色贷款、能效贷款之外,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排放披露支持贷款等创新产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创新各类绿色债券产品,各级金融机构落地多项首单绿色债券,涵盖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多产业和领域,并创新推出保护长江流域、乡村振兴等不同主题债券,有效扩大了绿色产业的支持范围。在机构参与上,宁波银行等地方城商行均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落地,它们更容易了解绿色企业融资需求。随着绿色金融规模的扩大和绿色金融标准指引的细化,预计商业银行将继续推出绿色金融新产品。

九是绿色金融服务下沉至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领域强调与创新要素融合

绿色金融寻找新业务增量,服务对象和支持领域逐渐多元化趋势明显,持续下沉至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领域。一方面,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双重任务下,林业碳汇作为国际社会公认经济且有效的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汇聚点。另一方面,当前绿色金融对中小微企业、个人的绿色融资需求关注不足,绿色金融下沉的空间还很充足。

绿色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创新要素,数字、技术要素成为绿色要素重要结合点,预计数字绿色金融的政策措施将逐步出台,可能存在三个重点方向。一是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推手,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为落后地区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绿色资金支持;二是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精准认证和识别符合绿色发展的技术、产品和资产,建立满足绿色认证的项目和企业数据库,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畅通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环境信息与绿色项目数据共享,如区块链技术可以凭借去中心化的特点实现对“漂绿”风险的警示和监控。

十是欧盟碳关税落地加速全球经贸零碳化

欧盟碳关税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短期内,欧盟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相对可控。另一方面,欧盟碳关税引领上下游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规则,将加速全球经贸零碳化。

关键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技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